美好,与“粽”不同!
端午节的起源
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(春节、清明、端午、中秋)之一,源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、祈福辟邪的节日。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,于是,这个节日便渐渐有了丰富的强烈爱国主义色彩,成为了一个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节日。
端午的习俗
1. 包食粽子
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包实粽子。粽子,又叫“角黍”、“筒粽”,其由来已久,据记载,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粽子。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,也有用竹叶的,统称粽叶。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, 一般根据内瓤命名,包糯米的叫米粽,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,掺红枣的叫枣粽;枣粽谐音 为“早中”,所以吃枣粽的最多,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。
2. 挂艾草 民谚说:“清明插柳,端午插艾”。以前医疗技术不发达,用艾子叶可以驱蚊,而现如今,人们把插艾作为传统习俗之一,家家都将艾条插于门眉,悬于堂中。或者将艾叶制成香囊佩戴,有避邪驱瘟之意。
3.喝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,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。雄黄是一种中药材,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、虫兽伤,故民间有"饮了雄黄酒,百病都远走"、"带雄黄进山不怕蛇"等俗言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,雄黄酒外用尚可,饮则有害,必须慎用。
4. 赛龙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。他们争先恐后,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,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。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,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。江浙地区划龙舟,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。夜龙船上,张灯结彩,来往穿梭,水上水下,情景动人,别具情趣。

端午养生:饮食起居 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”。端午期间,日照时间更长,白昼时间更长,所以睡觉可以稍晚一些,最佳的就寝时间应该在晚上10:30之前,早上可以起的更早一些。合理的作息时间,有益于夏季养阳气。图片 除了有规律的作息外,端午前后的膳食安排也对养生有很大的影响。端午正值一年阳气正盛之时,虽然吃粽子、饮雄黄酒能够健脾开胃、祛除燥热,但不宜多吃。而因为天气炎热,暑气灼人,还可以喝一些养生汤来滋阴养气,防病健身。
万“粽”一心战疫情
青山呈黛,满眼翠绿。在与家人共度佳节时候,也时刻不能忘却疫情的严峻性,勤洗手,多通风,出门一定要戴上口罩,与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。
在这美好的传统节日里,伴随着浓浓的粽叶飘香,天禧路业祝福各界朋友:端午安康!阖家幸福!